四年过审、超大尺度、年度狠片、建议十八岁以下观众谨慎选择观看、带着股狠劲儿和粗砺质感的海报…… 种种生猛的标签和符号,让11月25日上映的曹保平的新作《涉过愤怒的海》(Across the Furious Sea)在上映前就成为一种奇观,一种带着某种压抑、焦灼、黑色、刺痛、悲情、疯癫、叛逆、撕裂感的异形物种。 看过影片的观众可能都知道,这种让人的内心不上不下,甚至有些分裂、沉重、压抑、绝望的感觉,这部电影是完完全全做到了——本以为是一部复仇爽片,到最后却发现一切恍然是俄狄浦斯式的悲剧。 当然,这种让人意外的撕裂感,这种让人情绪刚想发泄又被反弹回来的错愕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因此这部电影目前口碑呈现出分化趋势。 《涉过愤怒的海》是根据编剧、作家老晃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素材原型是发生在美国的一桩中国留学生凶杀案。 影片讲述了以捕鱼为生的离异中年男子老金(黄渤 饰),一日接到前妻顾红的电话,得知自己在日本留学的女儿金丽娜失踪多日。 老金来到日本寻找女儿,被警方告知女人身中17刀惨死于宾馆的衣柜中,死前还曾与多人发生性关系。一切的证据都指向小娜的男友、富二代留学生李苗苗,但后者很快摆脱老金的追踪回到了国内。 由于中日警方办案存在信息差,不能马上抓人,怒发冲冠的老金开启了暴走模式,准备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护子心切的李苗苗母亲——景岚(周迅 饰)则为了保护儿子,与老金开始了一场疯狂的猫鼠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小娜的真正死因也渐渐浮出水面,影片看似明确的复仇主脉络,随着故事的铺开急转直下,滑向一个令人战栗的深渊…… 让东方君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部影片的名字——《涉过愤怒的海》,极具张力和画面感,与故事内容也非常契合。 这个名字想必是借鉴了高仓健1976年的那部经典电影《追捕》,其日文原名为《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即“你一定要趟过愤怒的河”。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cross the Furious Sea。 furious这个词在英文中表示“狂怒”“暴怒”,与其他表示“愤怒”的英语单词相比,这个词更加强调“愤怒难以控制”,通常伴随着愤怒的行为或暴力倾向。 从影片内容来看,这个词用得可谓相当准确。整部影片,几乎每个人都处于furious的状态,疯癫、狂暴成为整部影片从人物到氛围的整体观感。 furious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表示“激烈的”“高速的”,著名的飙车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的英文名就是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这部影片值得探讨的方面很多,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本着尽量不剧透的原则,这篇文章仅仅从两个点切入。 一个是嫌疑人李苗苗的人格,以及老金和小娜这对父女之间的关系。 大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或者二刷的时候,也可以特别关注一下下面讨论的一些细节。 李苗苗:教科书级的反社会人格者 影片中杀害金丽娜的嫌疑人——“恶少”李苗苗这个角色,给人一种敏感、无辜、神秘、脆弱、自我、阴郁、善变的感觉。 如果单看外表,他像是一个带有艺术气质的帅哥,与众不同,气质超然,有一点危险,很容易让人一见钟情——小娜第一次见他就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但不好意思,他在影片中的一切行为,无论是非凡的魅力,还是乖戾的个性,都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辨别出的“反社会人格者”的典型特征。 一提到反社会人格患者,我们想到的可能是汉尼拔、开膛手杰克、查尔斯·曼森那样的杀人狂,或者是新闻上某个持刀冲进幼儿园,或开车无差别乱撞行人的变态,或是某个军国主义战争狂人,抑或是超级英雄电影里那些渴望毁灭人类、净化世界的反派,比如《蝙蝠侠》里的小丑。 李苗苗cos《死神》中的角色乌尔奇奥拉, 其妆造隐隐有种小丑的即视感 但事实是,真正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可能是很受欢迎的,可能是事业有成的,是正派的,是一表人才的,甚至可能是大众偶像、万人迷。 辨别他们的难度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得多。 李苗苗这个角色有点像照着心理学教科书刻画出来的反社会人格患者,他的一切行为都极度具有典型性。 首先,他是有魅力的。 是的,你没看错,迷人、有魅力是很多反社会人格患者的共通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征。 哈佛大学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曾在关于反社会人格的专著中写道:“我在工作中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受害者,都说他们最初跟反社会人格者建立交情,以及之后进一步发展关系都源自反社会人格者的魅力。” 这种魅力,来源于反社会人格者身上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冒险精神和危险性,而危险性能增加反社会人格者的动物性魅力。 相比于反社会人格者的狂野大胆和无拘无束,有良知的普通人会深感自己人生的乏味、无聊、平庸,以至于被他们深深吸引。 在日本女仆店打工的小娜,对李苗苗一见钟情,更在李苗苗高超的手段下很快沦陷。两人干柴烈火的激情,让小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和野性。 第二个反社会人格者常用手段是色诱。如果你看过《最佳出价》或者《末路狂花》,一定对里面那些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来骗取钱财的角色印象深刻。最可怕的是,这些角色在骗了主角几乎整部电影的同时,也骗了看电影的观众。 说到欺骗,就不得不说反社会人格的第三个特质,他们是天生的演技派。他们就像是一只变色龙,随时可以表演出任何情绪,并且让你信以为真。“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这个形容恶人假慈悲的词语,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在《涉过愤怒的海》中,李苗苗也曾给流浪汉面包、给老金矿泉水,让人乍看之下感觉也有善良一面——抱歉,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而反社会人格者是天生的影帝。 另外一个桥段是,黄渤饰演的老金在cos展上追上了李苗苗,李苗苗跪在场馆天台上,楚楚可怜地声称自己爱小娜,没有杀她,不由让人生出恻隐之心。 而等老金失足滑落天台、拼命抓住绳子的时候,李苗苗立刻原形毕露,冷酷地解开绳子,想置老金于死地。 玛莎•斯托特博士写道:“在那些受到良知约束的人,用真相逐渐逼问和对抗反社会人格者的时候,这些残酷无情之人往往会流下鳄鱼的眼泪。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快要被逼入绝境之时,顿时就会变成一个可怜兮兮的泪人儿,没有哪个有良知的人会继续对他施压。” 不仅是对老金,李苗苗对自己的母亲景岚,也是人前一套,背地一套,翻脸比翻书还快。景岚自己以为能掌控得了儿子,实际上李苗苗其实在反向控制她。 除了以上三点,极强的控制欲和嫉妒心,在人际关系中渴望“赢”,对小动物有暴力倾向也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表现。 特别是影片中,童年时的李苗苗往青蛙嘴里塞鞭炮的桥段,更是反社会人格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 至于碰掉病危奶奶的呼吸器,在蹦床上导致妹妹高位截瘫,这些算是彻底坐实其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从本质上说,反社会人格患者,最大的特点是缺乏良知、道德和社会契约的束缚,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会不择手段,无论如何伤害别人,他们自己都不会有人任何负罪感。 我们常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完全不适合反社会人格患者,因为他们没有“良心”这种东西。 从更深层次来说,良知不仅体现在做错事时候的负罪感,更体现于与他人的情感依附层面。而反社会人格患者,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情感依附,才导致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心里不安。 换句话说,他们是感受不到爱的人。 他们除了自己,对身边的人都非常冷漠和疏离。 无论是害死女友,还是把朋友的脑袋烧成大火球,对他们来说都只是人间游戏的一部分。 那么反社会人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故事中没有讲,只说了李苗苗父母从小离异,而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恶魔”一般的特质。 事实上,目前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对于反社会人格的成因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先天基因占一部分原因,在后天方面,童年时的虐待并不是这种人格形成的普遍原因——这一点可能和很多人认知不同。 事实上,在影片中,确实也没有提到李苗苗小时候被父母虐待。 有过童年被虐待经历的人,确实成年后会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他们当中大多数都人都不是反社会人格者。(虽然很多影片这么演) 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抚养方式这个要素对反社会人格者的形成影响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大,反倒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会更大。 越是鼓励个人主义、个人为先的国家和地区,就越容易催生这种反社会人格者。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谁是反社会人格者呢? 玛莎•斯托特博士写道:“判断这类人有一个标准: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总在人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他们极有可能是没有良知的人。” 虚伪的爱与中毒的孩子 影片的主角老金,表面上是一个为女复仇、怒火中烧的父亲,但他的内在其实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相比于完全感受不到爱和其他情感的反社会人格者,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能感受到大部分正常人的情感,但是他们缺了一样东西——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 别人的喜怒哀乐,包括自己的女儿,他都感受不到。自然也包括其他小动物。 在原著的设定中,老金是一个退伍老兵,所以他很可能有战后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应激障碍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内心良知和战场上的杀戮产生的矛盾导致的——李苗苗这种没有良知的人,反而不会有这种障碍。 影片中并没有明确交待这个背景,但老金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得还是相当明显。 比如,他在女儿失踪的情况下,去京都大学追查。本来应该万分焦急的他,还在京都大学门口咧着嘴拍了一张自拍——还拍了两次,第一次因为表情不到位。 一开始看,我们可能会觉得滑稽,但是越往后看,我们越会发现,老金对女儿的爱是非常虚伪的,他完全感受不到女儿需要什么。 比如,他在找女儿的过程中,提到自己把船扔在海上,跑到日本来多么愚蠢;自己女儿被糟蹋,他感觉伤害了自己的面子;女儿的葬礼上,他中途离开去报复那几个糟蹋女儿的禽兽;和景岚对峙的时候,不惜播放女儿遭人凌辱的视频;在女儿小时候,不顾女儿感受训练她游泳…… 因此,无论是前妻顾红还是景岚,都曾对老金说:你根本不爱你的女儿。 但老金不以为然,他认为为女儿报仇,弄死李苗苗就是最大的父爱。 直到影片结尾,他看到女儿在社交平台上写的日志后,才恍然大悟…… 在父母严重情感忽视下长大的小娜,也不幸成为了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没有在父母身上形成稳固的依恋关系,她极度渴望爱,极度害怕被抛弃,不能忍受激情的自然消退,每次感受到被忽视,就会做出一些疯批的举动。 这样的小娜,如果恰好遇上的是安全性依恋型人格的正常男人,或许能渐渐走上正轨,比如影片中她曾经交往过一段时间的打工店的店长,这本是一段可以帮她缓解的亲密关系。 但是,很不幸,由于她之前碰上了李苗苗这个演技出众的反社会人格者,给了她猛烈而畸形的爱,让她难以忘怀,于是两人再度复合。两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碰撞在了一起,命运的钟摆不再回头,最后导致了难以挽回的悲剧。 通常,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好人”,这个好人作为道德风向标,成为观众带入的对象。 但《涉过愤怒多的海》中没有这样的“好人”,甚至主要角色没有一个正常人,我们本以为老金这个失独的父亲是这个角色,最后才发现,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有点像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中的《老男孩》,和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结合体。 这两部影片分别作为两条线索在故事中盘旋前进,一个讲述复仇,一个讲述死者的命运,而最后交汇在一起,狂暴地碰撞出一个严肃主题——家庭之爱的扭曲和错位,导致的严重后果。 这种后果带有希腊悲剧式的宿命色彩,也对现实提出了异常尖锐、沉重的叩问。